小地台 大变样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聚福园部建于2002年,这里的教室中间挑空、部分跃层,教室的南面和北面各有一个高出地面15厘米左右的小地台。建园之初,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将南面的小地台作为“表演区”,高出的台阶正好可以当舞台,台下的孩子们将椅子排成一圈,可以坐着看表演。北面的小地台一般会被大家布置成“建筑区”,展示和保留孩子们在“积木区”搭建的作品。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环境的布置要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我们利用晨谈、游戏回顾等环节,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教室的区域划分,尤其是将两个小地台和楼梯下的空间打造,直接交给孩子们来完成。
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如何既能尊重儿童的需要,又能公平公正地达成共识?儿童是解决问题的主人,“做”是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小组讨论、实际操作、协商投票,孩子们亲身体验、分析游戏需要的环境、空间、材料等,找到了令大家都满意的方案。
镜头一:
2017年9月,我和刚刚来到聚福园部的大班小朋友,展开了这样的讨论:你想在小地台上玩什么?
乐乐说:“我想把小地台变成‘乐高区’,这里不会有人走来走去,我们搭乐高就需要安静的地方。”
媛媛充满自豪地说:“是的,没错,而且如果有人来我们班,一进门就能看到我们的作品。”
通过前期的计划、讨论和协商,孩子们最终决定把北面的小地台变成最爱的“乐高天地”。那么,游戏主题有了,这个区域又该怎么布置呢?孩子们对于区域需要哪些物品、材料怎么摆放有了新的想法。
小米说:“我们可以在游戏桌里铺满乐高板,这样可以直接在上面搭乐高。”
童童说:“乐高板还可以粘在墙上,乐高也可以在墙上搭。”
贝贝说:“我们可以把乐高按颜色分开放,然后在墙上粘一排罐子,拿起来很方便。”
为什么罐子要粘在墙上?我起初还不太明白。后来,贝贝告诉我,她在商场里看到卖乐高的地方就是这样放的。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周末我也去商场看了个究竟。果然如她所言,乐高是按颜色摆放的,材料就在墙壁上,生活中的经验给孩子带来了创设班级环境的启示。
鼓幼的家长也是课程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于是,我们开始向家长征集废旧透明圆筒。咚咚的爸爸立刻表示,家里有透明大水管,可以帮助我们切割成想要的尺寸,还有的家长送来了加厚泡沫板、L型支架、螺丝等,商场里的乐高墙成功“搬”到了幼儿园。
小地台四周的墙壁不再只能呈现照片、图片、调查表等内容,又变成了搭建作品、存储材料的好地方。
镜头二:
2020年盛夏,又一届孩子们来到聚福园部大班。同样的方法,他们在开学初通过计划、讨论和协商,准备把北面的小地台布置成“多米诺骨牌区”。
随着这项游戏热度大增,来这里玩骨牌的孩子越来越多,矛盾也纷至沓来,当小小的空间越来越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我和孩子们讨论: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玩骨牌游戏?
宁宁:“我觉得可以到地板上去玩。”
菜籽:“门口大厅也可以,那里地方很大。”
然然:“我觉得到二楼午睡房也可以,那里没有人,不会影响我们。”
就这样,骨牌游戏被改到了地板上、大厅,甚至是午睡房,他们又重新做计划、协商投票,把空出的北面小地台区域设置成了“机器人区”。
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孩子,小地台上的活动存在差异。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需求,这里的环境也充满变化。如今,高低起伏的小地台功能多样,孩子们根据需要将这里布置成“建构区”“玩具区”“美工区”或“阅读区”。激发儿童的活动兴趣,激起儿童的研究愿望,是我们在布置小地台环境时的重要任务。
聚福园部建园至今已近20年,教室里的两个小地台依然存在,但各班的活动内容不再那么固定,不再那么唯一。各班孩子通过自己的讨论、设计,打造出差异化的游戏空间。
“将教室还给儿童,让儿童做环境的主人”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相信一批又一批进入聚福园部大班的孩子,还会有更新的想法打造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作者单位系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1日第2版
作者:蔡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