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均价2万1,东中环的这个“大便宜”为啥不好捡?
同样是在东中环周边,你宁愿花430万元左右去买一套龙湖滨江·云河颂建面约143m2的房子,还是以500万元左右,买下一套高庐·紫云台建面约240m2的大平层?
如果初看这道“二选一”问题,可能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后者,毕竟约21000元/m2的单价,与前者的价差达到了至少8000元/m2,甚至是目前东中环周边单价最低的项目,看起来很具有诱惑力。
但发哥的同事L女士在纠结一个多月后,最终将房票投给龙湖滨江·云河颂。
号称“半年时间看过城东20个项目”的L女士说,当她第一次走进龙湖滨江·云河颂,她看到了曾经向往的私家入户电梯间和会所;但也曾三次爬楼梯到高庐·紫云台的16楼。
“站在房子里的那一刻,觉得这是这辈子我离200m2大房子最近的一次。”
她说,促使她下定决心的原因在于,看房越多,她越意识到,价格不应该成为购买改善产品唯一的标尺,这个项目的 “便宜”,或许并不好捡。
卖了一年半,还剩100多套
高庐·紫云台第一次亮相成都市场,是在2021年11月。项目占地约64亩,容积率3.0,共规划有6栋31-42F、2梯2户的大平层,共计414套房源。
已经修成准现房的高庐·紫云台
有消息称,该项目最初并无对外销售的计划。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时至今日项目都未在现场修建售楼部,其接待中心位于3公里之外的杉板桥。
据置业顾问透露,目前待售的房源共约100套左右,户型为建面约240m2以及280m2两种,带装修后的均价约为21000元/m2,总价分别在500万元和670万元左右,预计于今年内交付。
按此数据估算,过去一年半时间,高庐·紫云台共计卖出约314套;而根据成都市透明房产网上的数据,截至本文发稿前项目仍有215套可售。
高庐·紫云台立面细节
对比同样处于东中环周边、几乎同期入市,同样定位于200 m2以上户型的新希望·锦麟壹品来看,目前该项目即将清盘,且总价基本都在500万+以上。
也就是说,在和周边约3公里范围内、均有500万+产品的两个项目龙湖·滨江云河颂和新希望·锦麟壹品以及每次开盘都清盘的凯德玖悦华章相比,单价最低的高庐·紫云台反而在销售速度和市场声量都明显落后。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错配的区域和产品
沿着杉板桥路往东三环行驶,行至沪蓉高速南侧,即是高庐·紫云台所在的位置。从地图来看,其位于东二、三环之间的中环,距离成都理工大学直线距离约1.2公里,是该项目的优势;但最后“击退”发哥同事L女士的也在于这一区位。
从高速路看到的高庐·紫云台
当L女士三次前往项目的实体样板间看房,窗外的景色也让她打起“退堂鼓”:由于地处成华、龙泉驿区两区交界地带,项目西边、南边有大片城中村和安置房,东边还受铁路线影响。
想着约21000元/m2的单价,她一度安慰自己:“在家的时候少往外面看,春天的时候至少有一边还可以看到油菜花……”
L女士看房时拍下的项目视野
在一位房企负责人看来,对于定位200 m2以上的大平层产品,有一个重要的价值评判依据:窗外的风景。因此,无论从这一理论或L女士实际看房中的体验出发,高庐·紫云台都是一个“生错地方的大平层”。
该人士表示,“在2021年的这个区域,去做建面约120~140 m2的产品,或才是与目标客户总价所匹配的。高庐·紫云台把所有的户型全部定位在200m2以上,所在的地段价值、楼盘本身的产品价值都不足以支撑得起这个价格。”
不够大的大平层
目前,高庐·紫云台已是准现房,园林等也已实景呈现。从现场的踩盘来看,这是一个在产品上长板和短板都很明显的项目。
走进小区,发哥最直观的感受是项目采用半围合式布局,最大超过100米的楼间距,让中庭视野非常开阔。
从公开信息可以看到,项目建筑密度仅22%,中庭景观由贝尔高林操刀,共约3万m2,号称融入了九寨沟的景观体验——先记好这两个数据,后面会提到由此给产品上带来的“对立感”。
高庐·紫云台园林实景图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装修部分,公区采用了一般只有超甲写字楼才会配备的三菱进口电梯,房屋三大件采取松下中央空调、史密斯地暖、霍尼韦尔新风系统,厨房配置西门子洗碗机、方太油烟机、摩恩垃圾处理器等。
从这一配置水准来看,在市面上能处于中上水平。
高庐·紫云台精装实景图
但当走进室内,会看到户型设计和品牌房企当下流行做法的相逆。
以建面约240m2的户型为例,目前主流的做大是做大面宽,放大客厅和主卧这两个空间。而在高庐·紫云台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做大进深、压制面宽,客厅和餐厅几乎一样大,每个房间的尺寸也几乎是平均用力。
高庐·紫云台240㎡户型图
另外从户型图上分析,虽然没有确定的数据,但高庐紫云台的得房率看起来并不算太高。
回到刚才在中庭和建筑密度那里留下的悬念,一位龙头房企产品负责人告诉发哥,这或许是在3.0容积率下,为了做出一个大中庭,房企就被迫牺牲了密度,并在户型设计上,被迫加大进深。
这位负责人说,“用意虽好,但输在了对户型的整体把控和经验的欠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