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讲台的体积-g多少

顺德数学之窗丨大良实验小学郑剑飞《体积单位》说课分享

一个讲台的体积-g多少

  说课视频  

  说课稿  

《体积单位》说课稿

《2022版新课程标准》提出一个新的核心概念词——量感,何为量感?

? 说联系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单位、体积与容积等知识。本课,教材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cm3、1dm3、1m3的表象,体会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量感。为后续学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打下基础。

? 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测量长度、面积的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度量意识。课前通过调查发现,对于体积单位大部分学生认为1立方厘米可能是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但对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表象,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

? 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帮学生建立1cm3、1dm3、1m3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量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 说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cm3、1dm3、1m3并建立其表象。

难点:建立和发展1cm3、1dm3、1m3的空间观念。

? 说教学

一、说教材处理

二、说教学过程

(一)统一度量标准,唤醒量感

1.为预防新冠疫情,学校为每个班级配了消毒液,消毒液盛在一个长方体容器内,消毒人员想知道这个长方体容器内部空间有多大?

“想要直接测量长方体内部空间的大小,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小正方体直接测量,我追问:“为什么不选花生或者小球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用花生、小球在测量时有空隙,大小也不一样”。

2.在用小正方体测量时,笑笑要96个小正方体才摆满,而淘气却只用了12个小正方体就摆满了,“同一个盒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通过对比辨析、交流讨论发现,原来是因为用来测量的小正方体大小不一样,造成了测量结果不同,所以在测量或比较物体的体积时,要使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这个相同的标准就是体积单位。

(二)经历多种活动,内化量感

1.认识1cm3

(1)切一切

让学生拿出橡皮泥,切出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并组织交流。

(2)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是大约是1cm3?

(3)拼一拼

设计了“拼一拼”活动,直观感受它们大小。

(4)估一估

 让学生估一估一块橡皮的体积,再接着估一估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

(5)量一量

 最后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度量盒体。

从而体会度量的本质就是单位的累加,逐渐建立不同的量感。

2.认识1dm⊥13<img 14⊥,1m3

(1)做一做,找一找

用硬纸板做1个1立方分米盒子,再用手比一比,最后再找一找生活中大约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

(2)搭一搭、估一估

小组合作搭建一个1立方米空间。我让学生站进框架里,能容纳多少个同学?如果是身高为1m的小朋友呢?

让学生估一估,讲台的体积大约有多大?教室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通过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感受到1cm3,1dm3,1m3究竟有多大,这些感知让“体积单位”深深刻画在学生的大脑中。

(三)沟通单位联系,发展量感

(1)横向比较

“如果把1cm3,1dm3,1m3的正方体叠放在一起,你会有什么感觉?”

通过直观对比,深刻感知三个体积单位的大小差距,发展量感,也为学习体积单位的进率奠定基础。

(2)纵向联系

我提问:“那么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区别?”

通过纵向思辨,引导学生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行串联,形象理解单位之间关系,揭示量的本质。

最后介绍度量单位发展史

三、说练习处理

※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

1.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2.下面图形都是用1cm3的正方体搭成的,分别求 出它们的体积。
趣味练习

3.用横线标出日记中的错误,并在下面改正。

2022年4月31日 晴

今天是四月份的最后一天。妈妈为我准备了爱心早餐。瞧!花生米又大又香,每粒足有1立方分米。又香又甜的面包非常可口,我一口气吃了1立方米的面包,背起2克重的书包,以每分50分米的速度快快乐乐地走到学校。

通过有层次的课内练习巩固知识,检测学习效果。

※课外练习

基础作业:

1.调查一些物体的体积,记录下来,与同伴交流。

调查的物体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选做作业:

1.你能根据正方体的体积来估计右边物体的体积吗?

四、说教学评价

在教学中,我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既激励了学生,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