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网:中国民营水泥最大的商帮——水泥浙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十多年前,面对产能过剩压力,水泥浙商通过独到的智慧探索出“新浙江现象”,如今再度面临行业困局,水泥浙商又将迎来新的挑战。
在中国水泥行业,如果你没听说过浙江人,不认识几个浙江水泥老板,那你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圈内人”。
水泥浙商在国内水泥行业并不是一个“新鲜词”,他们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从浙江逐步发展壮大,进而走向全国水泥舞台中央的一群人,他们不仅代表水泥行业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也代表了传统的浙商精神。
水泥浙商是国内水泥行业不可忽视的群体
如今,水泥行业内耳熟能详的水泥企业,如红狮集团、上峰水泥、京兰水泥、世纪新峰、金圆集团、金牛水泥、声威建材、兆山新星、尖峰集团等等,这些都是水泥浙商的典型代表。
金华兰溪是国内著名的“水泥窝”诞生了包括红狮集团在内的著名民营水泥企业
正如,浙江桐乡不出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浙江余姚不产塑料,却有全国最大的塑料市场;浙江海宁不产皮革,却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浙江嘉善没有森林,却有全国最大的木业加工市场一样。
你可能很难想象,水泥作为一种典型的资源型产业,会在石灰石资源并不丰富且分布严重不均、质量参差不齐的浙江,会孕育出这样一支强大的“水泥大军”。
其中的奥秘可以用四句话来回答,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这就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但凡谈及浙江和浙江人,众人皆会想到的一个词“四千精神”。
行业专用名词——“浙江现象”的诞生
时间回溯到2000年,那一年被称为浙江水泥工业发展的元年也不为过,正是从那一年开始,浙江水泥开始蓬勃发展,并奠定了未来走向全国,乃至左右全国水泥风云的基础。
那时候浙江还是中国大陆仅有的几个没有2000t/d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窑的省份之一,但也正是在那一年,浙江省经贸委出台了成立后的第一个产业导向政策——《浙江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指导意见》。
由此,浙江水泥行业发生了让人刮目的裂变,新型干法水泥窑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末,全省建成70多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截止到2005年,浙江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例达到95%以上,立窑数量从380多条下降到了20多条,一跃成为全国第二水泥大省。
三狮水泥当年是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水泥企业之一,产能规模曾排名全国第二
如果说2000年开启了浙江水泥发展的元年,那么2005年就是浙江水泥走向成熟的开始,那时候国内水泥行业诞生了一个大家所熟知的专用名词——“浙江现象”。
21世纪开启之后,浙江新型干发水泥产能快速增长,2001年至2004年的三年时间里,年增长率高达156.7%,众多投资者介入水泥行业。与此同时,新型干法水泥产量逐年快速增长,三年间增长率达到155%。
产能快速增长的同时,是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行业利润总额的巨幅波动。2001年浙江全省水泥利润总额为8.8亿元,2003年上升到25.98亿元,年增长71.8%,但到2004年,水泥产量比2003年增长14.7%,利润却下降13.5%。
上峰水泥同样是水泥浙商的优秀代表
“浙江现象”总体概况就是,2001年至2004年三年间,众多投资者介入浙江水泥行业,产能年增长率高达156%,产能严重过剩之后,产量上升,价格下滑,区域内行业整体亏损。
经历了近乎“疯狂”的三年时间之后,2005年浙江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4亿吨,其中新型干法为1亿吨,机立窑及其他落后生产工艺0.4亿吨,而当年的水泥需求量为9000万吨。因此2005年是浙江水泥工业最困难的一年,全年水泥行业利润只有1.5亿元,利润同比下降了95%。
面对发展困局,水泥浙商们开始了反思,部分行业内部人士开始倡导、推广行业自律,合理善用资源,行业自律逐步进入成熟阶段。
经过反思与整合之后,浙江水泥产能依旧大量过剩,但是在行业自律,善用资源的影响下,人为性地控制了超出市场消耗的产能释放,推翻了以往的薄利多销现象,出现了减量增利的新局面,浙江水泥行业重新走入正轨,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态势,这就是后来的“新浙江现象”。
从东部一隅到全国开花
从“浙江现象”到“新浙江现象”,水泥浙商们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初步实现了浙江省水泥行业的良性发展。不过,勇于开拓创新的浙商从来不会局限于一隅,走向全国,迎接新的挑战才是他们的下一步动向。
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经贸委行管办主任丛培江曾直言,由于浙江能源价格较高、石灰石资源分布不均,交通条件限制,再进行较大规模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可能性比较小,今后主要依靠从外省输入水泥熟料或水泥成品来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长。因此,浙江的水泥企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唯一的出路就是坚定不移地走出浙江求发展。
随后,浙江水泥企业纷纷涌向全国投资建厂。从遥远的白山黑水到西南的巴山蜀水,处处都留下了浙商的足迹,真真切切的践行了“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浙商精神。
湖北大冶尖峰水泥建厂之初
走出去的浙商,不仅给自己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也带动了当地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生产技术、丰富的市场经验、勤劳诚恳的态度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水泥浙商几乎控制了中国水泥前五十强中的半数企业,足迹遍布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国内水泥行业最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时过境迁,21世纪已经来到第22个年头,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水泥浙商历经沉浮,部分企业如三狮水泥、科华集团、四川利森等已经并入中国建材,但以红狮集团为代表的水泥浙商企业依旧是中国民营水泥最大的商帮,合计水泥熟料产能1.4亿吨左右,浙商在当前水泥行业市场格局中仍旧举足轻重。
行业困局再现 水泥浙商又将迎来新的挑战
浙江面海通江,处在一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人多地少、单凭土中刨食难以维生的困境,使得从事工商业活动成为一个合理的选择。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根源孕育了浙商这一特殊的群体。
作为与粤商、徽商、晋商齐名的史上“四大商帮”之一,浙商凭借勤奋务实的创业精神、勇于开拓的开放精神、敢于自我纠正的包容精神、捕捉市场优势的思变精神和恪守承诺的诚信精神,将浙江这一人均半亩地的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活跃、人民富裕的经济大省。
而在水泥行业,水泥浙商历经万难,不仅走出“浙江现象”的困局,开创全新的行业发展局面,更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在新千年开启之后,像一粒粒种子,撒向全国,推动了全国水泥行业的发展。
陕西声威建材同样起源于金华兰溪
如今,伴随着房地产行业告别“高增长”时代,国内水泥市场需求大概率逐步步入下行通道,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行业发展迎来新阶段。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十多年前,面对产能过剩压力,水泥浙商通过独到的智慧探索出“新浙江现象”,如今再度面临行业困局,水泥浙商又将迎来新的挑战。
欢迎关注中国水泥网或在评论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