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太湖边上,有一个名叫“镇湖”的苏绣集居地,陈英华刺绣工作室就在镇湖绣馆街上。
镇湖绣馆街
陈英华就是串起4万颗米珠的人。20多年来,她以针代笔,以线着色,书写着苏绣的传奇。
陈英华,高级工艺美术师,出生于苏州刺绣之乡。
出土龙袍
上世纪60年代,这件通身闪耀着珍珠光泽的皇家绣袍在内蒙古地区出土。
米珠龙袍
陈英华复制的这件皇家公主礼服,有8条呈正龙、升龙、行龙、团龙姿态的龙,加上穿龙袍的皇族后裔也是一条龙,9条龙寓意“九五之尊”。
粗壮有力的龙爪似在迎风抓扑,密布龙身的龙鳞用米珠拼成,栩栩如生,莹润光泽,似乎才从龙宫出水。
龙鳞是用直径只有1.5―2毫米的极小珍珠拼缀而成,这种珍珠也被称为“米珠”。
米珠是一种极小的自然珍珠,大约四五颗米珠上下左右钉在一起,才相当于一粒自然米的体积。
史料记载,为了给康熙女儿做一件皇家珠龙金袍,预算需要4万多颗米珠。
取珠完全是靠自然育成、人工淘取;在北方,每年可以下河淘珠的时间只有夏季几十天。为了获得这些米珠,就花费了十多年。
细小针线
细小的米珠,也需要更细的针和线。针用的是直径约0.5毫米、长约4厘米的特殊绣针。
线则要把一根通用绣线平均劈成16等份,每一等份即被称为“一丝”,有时甚至需要“半丝”、“半半丝”。
把“九五之尊”的正龙、团龙、行龙们绣制到皇家服装上,需要用一种“盘金绣”法。
把金线按纹样盘放在绣面上,然后再用极细的线固定,绣品顿时就金光闪耀起来。
功夫艺术
4万多颗米珠分配于8条龙的龙鳞上,每条大龙要用6000~7000颗,小的要4000~5000颗。
“行龙”每条要用20天时间,稍大的“正龙”则要用一个月——这是典型的时间艺术、功夫艺术。
陈英华承接故宫乾隆花园绣品修复。
他认为古代服装尤其是皇家衣饰上沉淀着丰富的历史细节,“一定要把我们中华的文化传统,展现出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