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塑黄金朝:综合人均产值提升67%背后的密码|数字赋能 制造蝶变⑥
佛山顺德龙江,全球最大塑料管材企业中国联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联塑集团”)的总部所在地。在这里,智能生产单元全速运转,供应链、车间、管理等数据互联互通,再也不是传统制造业的样子。“不转型就会被淘汰。”联塑集团副总裁黄金朝说。
一幅行业龙头的数字化图景展开了。近日,联塑获评佛山市一级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又在12月13日获央视《经济半小时》重点关注,成为不只是行业而且是区域的数字化标杆。但是在此之前,联塑也经历过转型前的迷惘、转型中的艰难,进行了长期、极大的人才和资金投入。未来3年,联塑顺德工厂计划投入12亿元深化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下,近年来联塑综合人均产值提升了67%。其代表性的PE电热熔车间,更是仅用三年就实现产能效率提升200%、人均产量提升500%、合格率从76%提升到97%、产品单一成本下降10%。
联塑集团数字化车间。受访企业供图
联塑集团为何能够打造行业和区域的数字化标杆?成果的背后有哪些思考、努力?近日,黄金朝接受南方+专访,讲述联塑数字化背后的故事。
南方+:百亿级制造企业,联塑的数字化转型近年来持续走在前列。对作为于联塑来说,数字化转型有何迫切性、必要性?
黄金朝:联塑集团近年来乘上时代的东风,发展十分迅速。在我们总部顺德,作为制造业先发区域,土地资源有限,使我们在进行产能扩张时面临难题。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的生产基地已超过30个,但每个基地都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
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管理难题。以顺德基地为例,生产车间从之前的30个到现在的80多个,产品近万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有效地对这么丰富的产品系列进行开发、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与此同时,年轻人选择职业多样化,传统的工厂模式、环境,都不再吸引新一代务工人员加入,珠三角经常出现的“用工荒”也经常给我们带来压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我们也意识到,公司的人均产值还有提升空间,企业效益还有提升空间。
我们决定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新模式来持续提升生产效益和产品竞争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南方+:联塑推进数字化转型,是以怎样的步骤和规划进行的?
黄金朝:我们制定了数字化转型五年规划,先对上游供应链、下游经销商两端进行数字化建设,再到生产制造、物流、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建设。在生产制造端,我们贯彻“以点带面”的方针,先在一类设备、一个车间、一个工厂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全集团。
南方+:目前来看,数字化转型给联塑带来了怎样的成果?
黄金朝:在数字化转型前,我们车间的日常实时过程管理,需要大量现场操作和巡查人员,进行订单、设备、工艺、产品等运行管理,效率和效果较低。利用数字化平台,通过现场互联互通和大数据采集等技术的挖掘,各级管理人员在中控室甚至线上,就能高效准确地掌握生产分析和预测。这些提升,是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很难做到的。
在注塑生产环节,我们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改造,不但提升了生产设备的运行精度,在产品的控制和过程的稳定性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还能较好分析出生产过程中参数的变动而导致的产品缺陷,进行提前预判和事后追溯。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针对产品的性能和效率,进行技术优化与突破。我们也可以实时的关注设备的运行负载情况,来改善设备的长期健康运行。
比如PE电热熔配件,这是我们PE管道连接中最高端的产品之一,工艺复杂、质量要求也非常高。在过去,我们需要9道人手操作工序,才能将电阻线圈精准的布在高压注塑的管件之中,并保证稳定、无污染的电阻性能。因此对操作人员技能要求非常高,且效率低、质量风险大。从2018年开始,我们实现了以机器人为中枢、多组设备集成、数据互通的智能生产单元,核心生产无须人工介入,安全性、稳定性大幅提高:产能效率提升200%、人均产量提升500%、合格率从76%提升到97%、产品单一成本下降10%。
南方+: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联塑碰到的困难主要在哪里?
黄金朝:在我们这个行业,实际上整体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高,极其缺乏成熟的应用参考对象。所以我们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开创性的技术探索和尝试,尤其在底层硬件控制、互联互通改造等方面,都需要长期极大的人才和资金投入。
面对这些问题,企业自身能够投入的资金有限。同时,数字化智能化的专业性强、设计范围广,专业人员也存在短缺。我们通过内部打造专业的技术团队不断研究,并且与知名高校、企业合作,整合资源,才取得了一定成果。此外在今年10月,我们在佛山“数字贷”政策扶持下,拿到了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提供的3亿元的贴息贷款,大大缓解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资金压力。未来我们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进一步从信息、资源对接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支持。
南方+:联塑接下来将在数字化转型上进行怎样的投入?
黄金朝:未来我们计划在全国几十个工厂进行数字化智能工厂改造升级,按规划预计3年投50亿元。其中,顺德工厂计划3年投入12亿元。我们希望打造更智能的硬件,进行系统升级,探索更底层的传感控制和大数据分析,将视觉分析、AI辅助等更前沿的5G数字技术在我们生产过程的落实应用。
【南方日报记者】熊程
【作者】 熊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