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充电电池是1.2V,而干电池是1.5V?
转自:Dumuzhou 中科院物理所
事情是这样的(see figure 1):
Figure 1 小编如何跪了一夜的搓衣板
小编想了一宿,觉得一定不是自己态度的问题,一定是自己没有解释明白,遂成此文。
充电电池的开路电压(不放电时正负两极之间的电位差)是有电池正、负极与电解材料决定的。这是由不同材质的电化学反决定的。也就是说,只要正负极材料一样,不管电池多大、容量多大,电压都是一样的。
不是想做多少电压就能做多少电压的。而且1.5V/1.2V也只是标称,非实际电压。
比如1.2V的镍铬、镍氢电池,标称1.2V,充满是1.4V甚至更高一些,放电可以到1V。
能源对于社会进步具有不可磨灭的巨大推进作用,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更高要求,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各种能源开发,以及各种能源的利用率的提高依然迫在眉睫。
不同能源的利用情况
那么既然如此 ,无论如何投绕不过太阳能
太阳能是一种的热辐射能,是太阳经过热核反应向外界释放的能量。虽然最终到达地球的能量相对于太阳释放的能量非常少,只有几十亿分之一,但是这却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足以使得地球上的各种生物能够生存繁衍下来。对于太阳能有许多优势促使我们积极利用以满足能源需求。首先,地球上到处都有太阳辐射,而且有很多,figure 2 展示了全球的太阳能平均辐射量,可以看到虽然太阳能辐射量在全球分布沿赤道向南北极递减,但是分布极为广泛。
Figure 2 全球平均太阳能辐射量
图片来源:
那么如何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呢?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光伏效应是在 1839 年当时只有 19 岁的法国物理学家Alexandre-Edmond Becquerel发现的。
(说起他,可是一门三杰、在法国自然科学界大名鼎鼎的贝克赖尔家族的一员。他的父亲Antoine CésarBecquerel(老贝克赖尔)是法国皇家科学院成员,一生在电化学领域成就卓著;他的儿子Antoine Henri Becquerel(小贝克赖尔)更是有名,因发现天然放射性,与居里夫妇共同获得1903年诺贝尔奖。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们所的wang’shou’jue)
当前,世界各国对于太阳能的利用都出现持续且迅速的增长,而作为太阳能利用的重要组件光伏电池,产量也在持续增长。
Figure 3 2010 年至 2017 年每年电池系统安装量
Figure 4 2010 年至 2017 年累计电池系统安装量
由图可以看出,我国不仅光伏电池产量多,同时我国也逐渐取代德国,成为每年与累计光伏系统安装最多的国家。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基本原理是基于光伏效应(photovoltaic effect),即两种不同材料的接触点在电磁辐射的影响下产生电势差。
而光伏效应与光电效应(材料吸收高于其临街频率的光之后发出电子)相似。光电效应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 1905 年假定光由固定能量量子-光子组成解释了这一现象。光子能量由如下公式计算:
E = ?
其中 h 是普朗克常数,v 是光波频率。
基于光伏效应的太阳能电池工作可分为以下三个过程:
材料吸收光子产生载流子。如下图所示。如果到达材料的光子能量小于带隙 Eg,则不会被吸收。在一个电子从 Ei被激发到 Ef时就会在 Ei处产生一个空位。这个空位就会表现地像带正电子的粒子,称为空穴。
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产生的电子与空穴通常情况下会发生复合,电子能级会从 Ef返回到 Ei。
光生载流子的收集。载流子从吸光层抽取出来后通过外界电路给设备供电,电子空穴对的化学能从而转变成了电能,随后电子与空穴复合,整个循环回路结束。
目前来说,我们可以把太阳能电池分为以下几类: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这种材料间接带隙为 1.12 eV,对应的波长为 1107 nm。这种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很高,但是成本较高且制备工艺繁琐,对环境污染严重。
薄膜太阳能电池,包括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以及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这些太阳能电池由于制备方法多样使得成本相比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低,且转换效率也相对较高。但是由于这类材料会存在稳定性不高或者材料来源问题(铟、硒等稀有元素)以及存在的污染问题限制了其发展。
有机太阳能电池,包含染料敏华太阳能电池、有机半导体以及目前发展迅速的有机无机杂化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这一类太阳能电池因制备方法更加简便,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并且成本大大降低而被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来源:中科院半导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