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证上的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土地房产所有证俗称土地的户口,专业术语叫做地籍。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用途和价值等基本状况的籍册和文书档案。孟子有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强调要治理好国家,必定要从田地的分界开始,从地籍管理入手。地籍和地籍管理,有史以来就备受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重视,是一项富国、强民、安天下的重要基业。

土地证上的一尺等于多少厘米

 土地房产所有证存根为全村各户土地房产登记的合订本,手工线装,繁体竖排版右翻页,登记的项目与土地房产所有证正本一致。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历史见证

 德县也由点到面地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方针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县、区分别组织土地改革工作大队,深入到各乡、各村帮助农民进行土地改革。首先建立贫农协会,简称农会。口号是:“一切权力归农会”。以区为单位(县以下的区)召开诉苦大会,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惩处有血债的恶霸地主。德县六区在孙家洼村召开全区斗争大会。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会上诉了苦,揭露了不法地主刘方营、许孝良的罪行。并且处决了孙德祥、许殿元等人。以村为单位分田、分房、分物、分粮。各村都成立了以贫雇农为主体的分配委员会。据原德县六区33个村庄统计,两个月内,共斗争地主、富农167户,斗出房子746间,土地7835亩,牲口182头,各种家具834件,木料1127根,粮食168100公斤,大车139辆,棉被衣物3683件,还有其他生产和生活用品。1951年初,转入划阶级、定成分,颁发土地证阶段,至1952年2月土地改革全部结束。

当地行政区划变迁的见证

 上溯到六百多年以前,今天的“德州”叫“陵县”,今天的“陵县”叫作“德州”。乾隆《德州志》列举了“德陵互易”的四次过程。第一次变化在元代,升“将陵县”为州,名“陵州”。第二次变化在明洪武初年,将“陵州”降格为县,称“陵县”。这个时期的陵县还是在今天的德州。第三次变化在洪武七年(1374),升“陵县”为州,名“德州”,同时废安德县。这次变化后的“德州”,就是今天的德州了。第四次变化在洪武十三年(1380),废安德县复立陵县。

田亩计量单位的历史见证

 五尺杆子是当时丈量土地的专用工具,又叫“步规”或“叉尺”,结构简单,用几根木条拼成一个“A”字形框架,类似于一个圆规。它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为五尺,也就是一“步”。使用的时候两脚轮流着地,转动起来很快。民间有谚语云:“长16(叉尺),宽15(叉尺),不多不少正一亩”,这是因为一亩等于240平方步的缘故。

 《孙子算经》曰:“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氂(厘),十氂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五十引为一端,四十尺为一匹,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三百步为一里。 ”

 1990年7月27日国务院第65次常务会议批准了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土地管理局、农业部共同拟定的关于改革我国土地面积计量单位的方案,决定采用以下土地面积计量单位名称:平方公里(100万平方米,km2);公顷(l万平方米,hm2);平方米(1平方米,m2)。经国务院同意,自1992年1月1日起,在统计工作和对外签约中一律使用规定的土地面积计量单位。

造纸、印刷技术及书法篆刻的见证

 这张土地房产所有证采用的纸张为草纸,印刷方式为雕版凸印。 1951年第二届全国造纸工业会议提出“从长远来看,应以木浆为主,草浆为辅”,但“现阶段必须充分注意”利用草类纤维。 1958年明确喊出“以草为主”的口号,中国纸业大踏步走上了“以草为主”的发展道路。随着造纸工艺的发展和环保要求,小造纸厂被关停,这种草纸被高档的印刷用纸替代。雕版印刷是将文字、图像雕刻在平整的木板上,再在版面上刷上油墨,然后在其上覆上纸张,用干净的刷子轻轻地刷过,使印版上的图文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的工艺方法。雕版印刷所用的雕版材料主要是选用纹理较细的木材,如枣木、梨木、梓木、黄杨木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