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樱桃多少钱一斤

百元一斤的美国樱桃李,现已无人问津,中国消费者的味觉不容忽悠

美国的樱桃多少钱一斤

美国樱桃李

是几年前热度较高的一种进口水果

红彤彤,比樱桃大比李子小,外观讨喜

2014年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每斤的售价曾一度超过100元

妥妥的奢侈水果

尽管售价颇高,但受“美国樱桃李”名号吸引,在其讨喜外观的诱惑之下,彼时对它的味道想要一探究竟的中国食客并不在少数。

不就100块钱一斤嘛,尝尝。

有人“尝”,就有市场

国内水果进口商遇到有特点、有卖点的水果,那就和饿了几天的鹰看到肥兔子一样,两眼放光,势必要抓住它。

2017年左右,美国樱桃李的进口量明显增加,在出口商和进口商的合作之下,各种针对性的营销推广也接踵而至。

一时间美国樱桃李被打上了“几十年研究成果”、“具备樱桃和李子的基因”、“浓浓樱桃味”、“高糖水果”、“养分全面”、“高端精致”等诸多标签。

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确实在诸多消费者心里,大部分情况下“进口水果”就是优质、高品质的代名词。

但是美国樱桃李却成了例外,其中原因并不是它不符合优质、高品的标准,而是因为它“不好吃”!

国内消费者在吃过美国樱桃李后,发现宣传中描述其口感的标签,是一样也吃不出来,不仅没“樱桃味”还酸。

美国樱桃李热度最高的时候,我也尝了味道,我个人不喜酸,所以我的评价也是“不好吃”!身边的朋友吐槽说:美国樱桃李真对不起它讨喜的样貌。

但是“不好吃”是一个带有强烈主观意向的结论,并且水果作为非标品,影响其好吃与否的前提条件有很多。

所以当时我想着人家宣传“甜”、有“樱桃味”,而我吃着酸,味道和国产普通李子基本一样,是不是成熟度的问题。

不过后来又吃了几次,还是一样“不好吃”。

我这人轴,又想着是不是出口商考虑到运输问题,提前采的果,于是又咨询了做进口李生意的朋友。

他在加州吃过成熟的樱桃李,他讲根本就不是成熟度的问题,成熟的樱桃李确实甜一点但还是透着酸,至于到底有没有“樱桃味”他说反正自己没吃出个所以然。

后来美国樱桃李在国内市场的发展趋势,也让“不好吃”这个评价变得越来越客观了,先是价格“腰斩”,2018年左右价格直接降到50元/斤,而价格虽降(降了售价也不低)但销量未见起色,缺乏重复购买,只有消费者尝鲜,很多进口商就不做这个产品了,美国樱桃李在国内市场开始销声匿迹。

不过有个别进口商就是执着,他们又盯上了南半球国家智利的樱桃李,错季上市智利樱桃李,价格定得更高。

写这篇文章前,我专门去查了各电商平台的智利樱桃李,商家很少、价格比美国樱桃李最贵的时候还高,而购买量基本都是0。

又问了线下几个进口水果批发商和经销商,不论是美国还是智利的樱桃李现阶段批发商的进口量都很少,经销商“尝鲜”销售,也只能卖给“尝鲜”的消费者。

与其它进口水果相比,着实不太景气。

近年来我国进口水果量逐年增加,榴莲、车厘子之类更是成倍地增长。

对于进口水果,国内有人在消费,有人在“骂”,其实客观地讲“骂”完全没有必要。

即便抛开维护国际贸易不谈,现阶段进口水果的增量,只是国内水果消费市场升级、国民购买力提高、弥补水果生产量不足和季节性的空缺以及消费者对标准化水果迫切需求的结果。

中国消费者从来不是“傻子”,于水果而言,为尝鲜我们可能会交“智商税”,但绝不会一直交“智商税”。

美国樱桃李当前的无人问津就是最好的例子。

检验水果的唯一标准就是“好吃”!

这句话虽然说得满,但在一定程度上我是认可的,尤其是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

美国樱桃李的销声匿迹,就是因为随着市场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它“不好吃”、“不值”,另外即便是那些喜欢酸的食客,在面对美国樱桃李时,由于吃不出“花”来,也不会花高价买单。

甜李子不常见,酸李子可满中国都是,同等品质之下喜酸的消费者有太多更廉价的选择。

中国消费者对进口水果的购买力是很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也容易被一些宣传忽悠,但是你永远忽悠不了的是中国消费者的味蕾。

只要这个水果“不好吃”,别说美国进口了,就是“仙桃”也白搭。

美国樱桃李当前的无人问津还体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部分国内水果进口商的错误发展方向——重营销轻口感。

美国樱桃李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宣传中它是欧洲甜樱桃(也就是车厘子)和李子的杂交后代(对这个观点我个人存疑),英文名是“Cherry Plum”,宣传主推“樱桃味”和“甜”。

我想要不是因为拗口,进口商可能得叫它“车厘子李”或“车厘子布林”。

美国樱桃李,虽也算是占了车厘子的名,但显然没有车厘子的命,我一个人尝着酸且没吃出樱桃味还则罢了,关键这是大部分消费者的共鸣。

基于客观事实再升华的内容是宣传,没有事实依据的宣传那可就是欺骗了。

中国消费者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容不得欺骗。

当前市场上还存在不少营销推广很强,口感品质一般的进口水果,不点名了,但我觉得它们都会走美国樱桃李的路。

所以奉劝进口商朋友,做农业,莫赚一时钱,要赚一世钱。

切记“检验水果的唯一标准就是“好吃”!”一句不那么严谨的话。

于水果而言,中国消费者可以为只比普通水果“好吃”那么一点点,多花大大的钱。

但中国消费者的味蕾不容忽悠!

喜欢有关三农,农业、种植、农村生活、植物科普等类型的文章,那请关注、点赞@依农看天下会把我了解的、学到的、看到的持续分享给大家

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赘述不详,欢迎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