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十八线农村,我妈妈从0到1卖窗帘,年入7万
#360行闪光时刻#
作者|杨小米+平平 编辑|小辰
来源|遇见小mi(ID:yujianxiaomi2015)
大家好,我是小米团队的平平。
我从小长在河北农村,我们家在村里开了十六年的窗帘门店,从我八岁起,就跟在店里玩。
我看着它从30多平方的一间小屋,扩展到现在200平方的4间大门面,收入也翻了很多倍。但如果不是因为写文章,我也不知道后面有这么多曲折的故事。
01
我很小的时候,妈妈主要是种地和照顾三个孩子(哥哥,我,弟弟),因为一次契机,才开始了做生意。
2005年,我7周岁,那会儿,村子里大多数人家都没有窗帘,家里都是随便挂块布、床单什么的。看到有一两户人家做窗帘,还都挺稀罕,都要去看看。
当年,我二舅结婚,还特地跑到隔壁6公里的镇上定做的,可能是人手少,直到结婚当天早上才去家里给装上的窗帘。
后来大家条件慢慢变好点,流行起来结婚的时候要挂新窗帘,每次都要跑镇上去,就很麻烦,聊天时大家发牢骚,如果咱村里也有窗帘店,就不用千里迢迢去镇上定做了。
我妈妈学过裁缝,会手艺活,一些亲戚建议妈妈可以干,觉得能挣钱。
刚开始我妈妈以为大家说着玩,但听得多了,就起了心思,留意起这事。
于是,我妈开始打听这件事。
先问了经常在外面跑车、见多识广的一个叔叔,他家就在隔壁镇做的窗帘,觉得有市场,给妈妈鼓了鼓劲,赶紧干吧。
还找到我一个远方亲戚的姨父,他之前做过一年窗帘,说能挣钱,但他不会做,没有技术,都是他爸爸手巧帮他做,但他家还卖五金,加上爸爸岁数大了,顾不过来,做了取舍,才不干了。
我妈妈觉得这件事有戏,能赚钱,就跟家里人商量,想试试。
同时也打消家里人的顾虑,你看窗帘这种东西,都是布料,它不会过期,卖不出去,它也会留下实体的东西,大不了赔一半,还能剩一半。只有冬天做窗帘的人多,也不耽误咱们干农活。
爸爸和奶奶虽然心里持怀疑态度,但表面上也没反对,觉得只是投入一点点钱,损失能承受。
02
尽管决定要做,但妈妈还是有些担心,怕自己一个人做不成,也怕顾不过来,就想找人一起做个伴,遇事能有人商量。
妈妈就想到了姑姑,姑姑裁缝手艺特别好,小时候就给我做了很多衣服穿。
妈妈还琢磨着,她和姑姑做生意,分工能很明确,她口才不错,可以去谈生意,姑姑可以做窗帘,而且是自己人,又放心。
妈妈又把前面说服奶奶和爸爸的话给姑姑、姑父说了,他们想着能多挣点钱肯定好呀,哪怕不赚钱,自己装窗帘起码便宜了。于是,就同意了。
但是窗帘怎么做呢?俩人都不会。不会咋赚钱呢?
妈妈和姑妈想了办法,她们找了家里有窗帘的亲戚,去研究窗帘怎么做。
当时还是那种带飞檐的窗帘,有点复杂,妈妈和姑妈就取人家的样子放在一块布头上,照着剪。
费了半天劲,剪出来虽然不精美,但是有点模样了,想着再练练手肯定能做成,就用纸壳取样留样,之后能比对着做。这样做窗帘的纸样有了,就可以考虑做生意了。
但,想要开张做生意,还有两件重要的事要解决,一是租个临街门市,一是进货。
关于租门市,妈妈他们考虑,窗帘只有冬天的几个月有活,第一年干,就只想租冬天4个月(农历的9月到12月)。
当时临街的都还没修马路,做生意的也比较少,门市也有很多空的,妈妈就跟房东谈,来回几次博弈后,以租6个月1000块钱成交。
搞定房子,接下来就是进货了。妈妈和姑姑,在一个早晨5点起来坐公交车到市里,去了市里最大的窗帘市场,逛了一天先都看了一遍,了解一下市场。
(当时还没有物流,后面订货,大多数时候是打电话,先让人送到车站,让公交车捎回来,到村里人家打电话,就赶紧去接。)
回来后,妈妈和姑姑就开始把十几种布料都做出一套样品,爸爸和姑父帮忙在墙上打孔、挂在墙上。这样,店面装修和样品展示就完成了。
妈妈和姑姑在店门口挂了大大的名牌“窗帘大全”,做了5千张传单、500张名片,打算宣传用。
都准备妥当,就点了一卦鞭炮,正式开张啦!
03
新店开业,前几天都在大力做宣传。
妈妈和姑姑首先借了别人家的一个音响放音乐,引起别人的注意。
还有就是发传单,他们几个人去隔壁那些有集市的村、镇,走街串巷发印着广告语的传单:新店开业,全场5折,啥价进的啥价卖,不图赚钱光图快。
集市上人最多,但发的时候也注意受众,小孩老人都不给,给到可能有结婚需求的青年或中年人。
门市上也揽客,谁在门前面过,就给谁发一张传单,并介绍一下,我们这是新开业的窗帘店,有需要进屋里看看啊。
这5千张传单、500张名片,不到半个月就发完了。
终于,这天迎来了第一个客户,一个曲折又不赚钱的首单。
这是隔壁村的一个大娘,在妈妈发传单的时候,她进店看了看,想着做一个小窗帘,妈妈算了算大小和成本,想着是第一个订单,就报了一个实在价40块钱。
大娘还价说便宜点,35块钱吧,妈妈算了算就挣5块钱,还没算房租、人工,有点犹豫,但想着还是做吧,不挣钱就不挣钱,图个开门红嘛。
妈妈去大娘家,量了窗户宽度和高度之后,就和姑姑一起,照着当时临摹亲戚家窗帘的纸样,仔细小心地做,做完之后还前前后后检查了一遍,都挺平整的,针脚也均匀。
但没想到去给客户安装好之后一看,窗帘比房高都要长二三十厘米,挂上都拖地了。
妈妈和姑姑打算拿回去重做,但是大娘人很好,没有计较,就让这样吧。或许她觉得长点也赚了,剪下来一段,还能赚一块布头。
这一次就有经验了,再做其他窗帘时,妈妈和姑姑都会问一下房高,后面就没有再出现这个问题了。
当然,问题不会少,裁布裁斜了,尺寸裁错了等,人家不能接受的,就重新做,能接受的就赔钱给人家。
遇到挫折的时候,妈妈和姑姑也有点灰心,但马上又打起精神来,就当交学费了。
04
妈妈和姑姑两个人很互补,从没吵过架,都是商量着来,妈妈主要白天谈生意,姑姑白天做窗帘,活多的时候,俩人晚上就一起做。
有一次,妈妈不在店里,来了客人,姑姑就接待了,我姑姑没接触过谈生意,结果小窗户报的价格少了15块钱,就不赚钱了。
姑姑有点自责,妈妈回来知道了,说没事,然后给客户打电话,说明了情况,4个窗户一共差60块钱。当时想的,客户补就补,不补也给做。
客户人很好,就这样钱回来了,姑姑给妈妈竖大拇指,觉得很厉害,俩人都笑了。
那时候一个窗户平均赚20元,第一年刚刚回本,第二年才开始赚了点钱,2千块,确实赚得有点少,当时流行出去打工,一个月就挣几千块。
这样俩人坚持了3-4年,双方都提出让对方单干,这样还能多赚点,最后姑姑觉得赚得太少,从2010年开始,就是妈妈单干了。
也是我家又有老人又有小孩,妈妈不能出去打工,所以才守住了门市。
05
为了多赚点钱,就得想些办法。
除了冬季,其他三季真的是淡季,几乎没有订单,妈妈就想着多进些货,不卖窗帘,可以卖些别的。
妈妈进了些皮门帘、床上用品、被子之类,还真的卖起来了,这样一年四季都能有生意了。
后来大家生活都越来越好啦,人们的需求也变了,从前只要便宜就行,后来也追求好看、 质量好了,店里就需要更多的地方挂不同档次的窗帘款式,这样人们有得选。
妈妈就打算扩大店面,换到了对面的门市,80-90平米,这样能多放一些窗帘款式,也多放一些床上用品。
还得为人活络,做工好,才能吸引回头客。
比如有一家人,他们有3个孩子,三个孩子结婚的时候,都是在我们店里定做的窗帘。
前几天还有顾客找到现在店的位置对我妈妈说:十年前就在你那做窗帘,现在又在你这做窗帘,没别的,就是信任你。
还有客户,会介绍家人来买,上次一个顾客带着她大姐来定的,现在又带着嫂嫂来定窗帘。
当然,也有不顺的时候,有些人定了货不愿意要了,也没有争吵过。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家定了1200元的窗帘,交了100元定金,不愿意要了,幸好窗帘还没全做出来,不然就亏大了。
定金正常肯定都是不退的,但是妈妈就没有说不退,而是灵活跟顾客商量,那你们就只安装一个窗户吧,把定金给你抵用了,稍微补点差价就行。
因为都是附近村的,如果掰扯,名声也不好,虽然影响心情,但就当没定过了。
06
毕竟货好,大家还想要便宜,妈妈就想办法怎么能多点价格优势,想着如果在源头厂家进货肯定便宜,但当时不知道厂家在哪。
有一次,妈妈跟一个顾客聊天,没想到他之前就是做这个的,经常往南方跑,现在岁数大了才不干了。妈妈问了问在哪,了解了是怎么回事。
得到了消息,爸妈就一起坐火车,又倒了好几趟公交去浙江,到了浙江转了2天就是找不着地方,又跟当地的人打听窗帘的厂家在哪,人家说是在浙江柯桥,又倒了一趟公交终于找对了。
到了以后真兴奋啊,这市场太大了,是全国十大窗帘布批发市场之一。虽然爸妈去逛的也就是冰山一角,但也足够惊叹了。
一栋楼就有几百个厂家,每个厂家都有百十种花样,真是挑花了眼。
刚开始他们只看,先了解咋回事,都问问。
好家伙,一米布就便宜5块钱,一捆60米,就有三四百的差价。看了三四天之后,爸妈就决定要下手了,一天定了三四万块钱的货,让物流车给发回来。
回来以后,售价就放低一些,这样少赚点多卖点,而且大家也都会来回比价,很多人去转了一圈又回来买的。
就这样订单越来越多了,白天得定货,妈妈没时间干活,只有晚上没人了,才有时间干活,每每忙到半夜。
只有妈妈一个人确实做不过来,从定货到安装就没那么快,肯定会流失一部分顾客。
然后妈妈从村里雇人干,能多接一些单,还能多卖一些别的货,虽然需要给人家一份工资,实际上是提升了收入的。
就这样一晃做了16年了,现在在村里已经是200平米的门面了,每年也能有6-7万的收入。
这个钱看着不算多,平均到一个月也有5000多块钱,主要是可以持续,一年年地积累就很多。
生意不管大小,是另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我从小就在这个店里长大,也帮妈妈看看店,在和人打交道沟通上也学习到不少。
我家原来没人做生意,妈妈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摸索出来的,并且坚持了这么多年,听到一些方法就去试试,妈妈让我明白,只要踏踏实实干,就能挣到钱,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杨小米:自媒体【遇见小mi】创始人,《行动变现》一书作者,心理学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东人,3年从普通职员到市场总监,并创业,分享职场经验和成长故事